中国革命1911
重庆出版社 / 季我努学社
9787229131692
¥18.00 ¥49.80
全新 文学艺术
说起辛亥革命,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沉重:旌旗飘扬,革命人浴血奋战,清政府垮台,清帝逊位,中华民国成立,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,袁世凯篡权称帝……我们了解到的都是宏大的叙事、严肃的政治问题,但在其中却甚少能平民百姓的身影,他们就此沉寂在了历史的洪流中。大众的沉寂,细节的缺失,致使鲜活的历史变得枯燥无味,辛亥革命这场影响中国至深的大变革也被符号化。
而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则是一本由17本调查日记凝结的不朽力作,书中充满了丰富、鲜活的细节,由细节重返历史现场,从而使读者全面了解辛亥前后的社会百态,更加深刻理解那场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。本书创作于1912年,即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二年,可谓是“西方第一本介绍辛亥革命的书”,其言论之犀利,百年后的今天仍发人深省。
在此也要重点介绍下本书的作者阿瑟•贾德森•布朗博士,他是美国长老会的牧师,曾游历多国,并与多国皇室政要有密切往来,著有多部有关远东问题的作品。
在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中,布朗博士运用了整体史的理论和方法,对辛亥革命发展的政治生态做了广角度的审视,深度考察了推动辛亥革命的潜在的社会力量。在书中,他也写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,比如他认为中国人替人顶罪、为报复诅咒别人自杀、爱面子、见死不救、迷信等被西方诟病的问题,是由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社会风俗决定的,而且西方也有很多在中国人看来奇怪的习惯,诸如野外徒步、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、男女同桌等。另外,他也对于清朝人人敌视外国人予以理解:哪个国家受到如此欺负,不会仇视反抗侵略者呢?摒弃了西方学者傲慢的观点。
布朗博士通过在中国的走访,了解到了最真实的中国社会、中国人的性格,冷静而犀利地向西方读者解读中国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与伟大意义。同时,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一手材料,尤其是引用了一系列数据,丰富了历史内容,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晚清。他认为,“要了解这场革命,必须要了解中国人的性格、他们与世界的关系,考察埋藏在他们身上的引发这场起义的伟大力量。”布朗博士客观反思了这场革命背后的东西方文明冲突、传统与守旧、经济与政治等种种矛盾,纠正了很多西方的偏见,希望西方能够正视和尊重中国的重新崛起。
此外,布朗博士从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宗教等方面介绍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,充分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力。而且布朗博士很擅长讲故事,文字隽永,让人欲罢不能。编者在文中穿插了大量有价值的珍贵历史图片,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那段历史。相比同类书,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是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不二选择。
而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则是一本由17本调查日记凝结的不朽力作,书中充满了丰富、鲜活的细节,由细节重返历史现场,从而使读者全面了解辛亥前后的社会百态,更加深刻理解那场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。本书创作于1912年,即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二年,可谓是“西方第一本介绍辛亥革命的书”,其言论之犀利,百年后的今天仍发人深省。
在此也要重点介绍下本书的作者阿瑟•贾德森•布朗博士,他是美国长老会的牧师,曾游历多国,并与多国皇室政要有密切往来,著有多部有关远东问题的作品。
在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中,布朗博士运用了整体史的理论和方法,对辛亥革命发展的政治生态做了广角度的审视,深度考察了推动辛亥革命的潜在的社会力量。在书中,他也写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,比如他认为中国人替人顶罪、为报复诅咒别人自杀、爱面子、见死不救、迷信等被西方诟病的问题,是由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社会风俗决定的,而且西方也有很多在中国人看来奇怪的习惯,诸如野外徒步、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、男女同桌等。另外,他也对于清朝人人敌视外国人予以理解:哪个国家受到如此欺负,不会仇视反抗侵略者呢?摒弃了西方学者傲慢的观点。
布朗博士通过在中国的走访,了解到了最真实的中国社会、中国人的性格,冷静而犀利地向西方读者解读中国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与伟大意义。同时,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一手材料,尤其是引用了一系列数据,丰富了历史内容,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晚清。他认为,“要了解这场革命,必须要了解中国人的性格、他们与世界的关系,考察埋藏在他们身上的引发这场起义的伟大力量。”布朗博士客观反思了这场革命背后的东西方文明冲突、传统与守旧、经济与政治等种种矛盾,纠正了很多西方的偏见,希望西方能够正视和尊重中国的重新崛起。
此外,布朗博士从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宗教等方面介绍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,充分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力。而且布朗博士很擅长讲故事,文字隽永,让人欲罢不能。编者在文中穿插了大量有价值的珍贵历史图片,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那段历史。相比同类书,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是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不二选择。